![]() |
主要用途 | 着色剂 |
执行标准 | 国标 |
CAS | 见包装 |
型号 | 食品级 |
包装规格 | 25*1 |
来源 | 天然着色剂 |
主要着色成分 | 其他 |
有效物质含量 | 99% |
含量 | 99% |
色素含量 | 99% |
番茄红素是一类非常重要的类胡萝卜素,其清除单线态氧(1O2) 氧化速率常数是维生素E的100倍,是β2胡萝卜素的两倍。番茄红素能有效*,*明显高于β2胡萝卜素和α2胡萝卜素。而且番茄红素也是血清中与老化*相关的微量营养素,可以抑制与老化相关的退化*。番茄红素在保护*免受NO2自由基造成的细胞膜损害或细胞致死方面的能力非常强,其*的能力也比其他类胡萝卜素强。
番茄红素是番茄、粉红色葡萄柚和棕榈油中的一种红色着色剂,为胡萝卜素的直链衍生物,无维生素A活性,用作食用着色剂。
番茄红类胡萝卜素化合物之一,天然植物色素,深红色针状结晶,熔点172~173℃,不溶于水, 难溶于甲醇、乙醇、环己烷等极性有机溶剂, 可溶于乙醚、石油醚、已烷、丙酮。易溶于氯仿、二硫化碳、苯、油脂等。在472nm处有一强吸收峰, 当分子从反构变为顺构时, 颜色变浅, 熔点降低, 消光系数减小, 吸收峰发生偏移。天然番茄红素广泛存在于植物中,成熟的果实如番茄中含量较高。可由成熟的番茄中提取或通过多步化学反应制得。为衡量加*茄(制酱、汁)品质好坏的主要指标。一般要求每百克鲜重含茄红素8mg以上,才符合制酱制罐等加工品种的要求。不同番茄品种番茄红素含量的多少,除受遗传因素控制外,还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如气温超过30℃或低于12℃,都会降低番茄红素含量。
化学性质 番茄红素是胡萝卜素的同分异构体,又称茄红素,脂溶性,主要存在于成熟的番茄等果实中,是番茄红色素的成分,在红色番茄中,茄红素与胡萝卜素共同存在,平均含量为4.0%~7.8%,是胡萝卜素平均含量(0.40%~0.75%)的10倍。番茄中这两种色素的含量随果实的成熟而逐渐增加,至番茄完熟时胡萝卜素的含量高,过熟果实中又显著下降(减少25%~40%)。茄红素的产生与温度的高低关系密切,产生的最适温度为24℃。30℃以上茄红素不能形成。
番茄红素是共扼多不饱和烯烃易被氧化分解而从反构向顺构的转变。在提取分离、加工处理和保藏过程中,光、热、酸、碱及表面活性剂等可促进这些变化。Sharma和Maguer认为, 番茄红素的分解反应是假一级反应,说明番茄红素的分解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等的研究报告指出,热处理可使番茄汁中的顺构番茄红素显著增加。Scherliar和Stahl等还发现,加热处理可以*率。
此外,由于它没有B-芷香酮环结构,所以不具有维生素原活性。盐酸对番茄红素具有较强的破坏作用,而碱的影响则不大,番茄红素对碱比较稳定,并对氧化反应敏感,日光照射12小时,番茄红素基本上失去活性。
化学性质 属胡萝卜素之一。针状深红色晶体(从二硫化碳和乙醇的混合液析出者)。熔点174℃。可燃。易溶于二硫化碳(1g/50m1)、沸腾乙醚(1g/3L)、正己烷(1g/14 L,0℃)。溶于氯仿和苯。微溶于乙醇和甲醇。不溶于水。
在植物体中较稳定,制成的纯品易氧化,可吸收氧达30%(最后达41%)。
成熟的番茄中含量特多(0.02g/kg)。尚存在于灯笼大红辣椒、蔷薇果、君影草果实、柿子、南瓜的果肉、葡萄柚的果实以及红色细菌之一Shicystis等中。
用途 :
1.食用红色色素。用于番茄汁制品。
2.用于**、*及*等*,并可降低*、*的*,同时还可强身健体,达到美容功效
3.暗红色粉末或油状液体。油溶液呈黄橙色。耐热和耐光性优良。不溶于水,溶于乙醇和油脂。其色素属胡萝卜素类,纯品为针状深红色晶体(从二硫化碳和乙醇的混合液析出者)。熔点174℃,可燃。易溶于二硫化碳(1g/50ml)、沸腾乙醚(1g/3L)、正乙烷(1g/14L,0℃);溶于氯仿和苯;微溶于乙醇和甲醇;不溶于水。用途:使用红色色素。其油树脂喊1%,对热、光稳定,并有抗氧化能力和典型的番茄风味,除使用于各种番茄制品外,也适用于肉类、汤料、酱类、糖果、小吃食品和面点等。
4.用于食品、药品、化妆品着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