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主要用途 | 甜味剂 |
| 执行标准 | 国标 |
| CAS | 见包装 |
| 型号 | 食品级 |
| 包装规格 | 25*1 |
| 有效物质含量 | 99% |
| 含量 | 99% |
有效物质含量: 99
主要用途: 甜味剂
品牌: 成都万象
产品英文名称: Erythritol
CAS编号: 149-32-6
别名: 原藻醇
分子式: C4H10O4
EINECS编号: 见包装
型号: 食品级
赤藓糖醇,白色结晶,微甜,相对甜度0.65,有清凉感,发热量低,约为蔗糖发热量的十分之一。溶于水(37%,25℃)。因溶解度较低,易结晶。用于有机合成和生化研究。由小麦、玉米等淀粉经安全、适当的食用级嗜高渗酵母如丛梗孢酵母(Moniliella pllinis)、脂假丝酵母(Candida lipolytica)或类丝孢酵母(Tricho sporonoides megachilensis)在高浓度下(>450g/L)进行酶解发酵后,发酵醪液经加热除菌并过滤然后经离子交换树脂、活性炭和超滤纯化,结晶、洗涤并干燥而得。一般得率约50%。
产品用途低热量甜味剂;高甜度甜味剂的稀释剂。可用于巧克力、焙烤制品、糖果、餐桌糖、软饮料等,较大使用量3%。[2]赤藓糖醇与相比具有以下优势[4]1、赤藓糖醇是零热量的甜味剂
2、赤藓糖醇比的耐受量更高。所有的糖醇吃多了都会*,有一个耐受量的问题,而赤藓糖醇是人体耐受量较高的。
3、赤藓糖醇的平均*指数和指数都比木糖醇低,因此,赤藓糖醇对*的影响更小,并且还具有防氧化活性。
4、很多糖醇在吃的时候会感觉有清凉感,这个清凉感来源于溶解吸收热,溶解的时候会吸收你的热量,所以我们感觉清凉。每一个产品清凉感的程度用溶解吸收热的系数来表达,赤藓糖醇是溶解吸收热较高的,它的清凉感是较高的。
5、从生产工艺来说,赤藓糖醇是所有糖醇当中 的用发酵法生产,发酵法更接近自然转化和提取。其他的糖醇都是氢化法生产,所以生产工艺不同。
6、赤藓糖醇基本不吸湿,其他糖醇均有不同程度的吸湿性,不吸湿就加大了应用领域。
●赤藓糖醇颜色和性质:赤藓糖醇为白色结晶,微甜,相对甜度0.65,有清凉感,发热量低,约为蔗糖发热量的十分之一。赤藓糖醇溶于水(37%,25℃)。因溶解度较低,易结晶。
赤藓糖醇属于低热量甜味剂;高甜度甜味剂的稀释剂。赤藓糖醇可用于巧克力、焙烤制品、糖果、餐桌糖、软饮料等,使用量3%。
甜味剂、保湿剂、香味增强剂、组织改进剂、成型助剂、低热量甜味剂;高甜度甜味剂的稀释剂。使用方法:可用于巧克力、焙烤制品、餐桌糖、软饮料、糖果等,使用量3%。储存:遮光、密封、干燥处保存。
1、微生物检验得出良好质量的软糖其大部分结晶体应该在5~10μm之间,用纯的赤藓糖醇制作软糖产生高的结晶度,但是用添加量低于40%的赤藓糖醇和浓度75%的麦芽糖醇液体结合使用可以良好的控制结晶度。
2、在薄荷型软糖中使用赤藓糖醇可以有助于获得良好的清凉口感。
3、是由多种精细糖分混合添加水揉制成团状的坚固粘合物,然后干燥压制成的一种冰糖类产品。用赤藓糖醇、乳糖醇和结晶麦芽糖醇的混合物可替代传统蔗糖原料除了低热量和清凉的效果之外,赤藓糖醇还具有乳糖醇和结晶麦芽糖醇所没有的良好质地和不吸湿性。
4、把赤藓糖醇作为一种填充物加入冰糖中,可以为冰糖带来良好的清凉口感。而且赤藓糖醇快的结晶速度使冰糖在无水环境下可快速方便的制成,且这样的冰糖在干燥的无包装环境下也可以有良好的保质期。
5、赤藓糖醇是所有多元醇中可应用于生产无糖方登糖的甜味剂,不仅清凉口感,而且稠度也很好,还有很好的耐贮藏性。由赤藓糖醇配料制成的方登糖由于较低的残留水分含量及水分活性,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产品可降低热量约65%。
6、口香糖是由糖的细微结晶和食用胶混炼而成。赤藓糖醇易于微粉碎、吸湿性低的特点正适宜作为口香糖的甜味料,而且这种口香糖入口清凉、低热量、非致龋性,可用于制造“益齿”口香糖。不仅可以获得高的抗吸潮性,清凉的口感,且比木糖醇有更好的咀嚼性和支架性,同时用赤藓糖醇的包衣可以缩短30%的结晶时间。
7、赤藓糖醇具有热稳定性好、吸湿性低的特点,可在80℃以上的环境中操作从而缩短加工时间,同时由于使用赤藓糖醇的巧克力生产过程中加热温度要比传统的高,由于赤藓糖醇吸湿性低,有助于克服其它糖类制巧克力时的起霜现象。
8、利用赤藓糖醇同样可以生产出质量良好的焙烤产品添加物,如果酱、奶油、奶油糖衣和一些表面装饰物等。
领域: 甜味剂;保湿剂;香味增强剂;组织改进剂;成型助剂。
下延产品: 巧克力、焙烤制品、糖果、餐桌糖、软饮料等
运用: 低热量甜味剂;高甜度甜味剂的稀释剂。可用于巧克力、焙烤制品、糖果、餐桌糖、软饮料等,*使用量3%
【赤藓糖醇】包装和贮存条件:
1、本品整包装一般为25KG/袋或25KG纸板桶。
2、本品应密封避光,储存于阴凉,干燥,通风处。

